小程序

商务咨询

反馈

客服

“五金”打造之“金专业”:高水平职业院校“四链集成”驱动专业群建设研究
更新于2024-12-22
“四链集成”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必然逻辑(一)对接产业链,彰显专业建设特色产业链作为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特定的内在逻辑和时空布局,依据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关联价值的交换,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大量的产品,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高水平职业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优势主导产业的升级需求,找......

“四链集成”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必然逻辑

(一)对接产业链,彰显专业建设特色

产业链作为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特定的内在逻辑和时空布局,依据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关联价值的交换,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大量的产品,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高水平职业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优势主导产业的升级需求,找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供需关系,形成专业群组群逻辑。这是专业链主动对接产业链,遵循“专业围着产业转”的本质要求。专业群建设只有秉持“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思维,坚持专业优势与服务面向协调、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兼顾,注重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共享和就业导向的结合,不同专业群之间优势互补、特色鲜明,才能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共育人才,提升区域产业和职业教育竞争力,彰显专业群的建设特色。

(二)聚焦专业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专业链旨在为专业群内学生提供系统、连续、多层次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与特定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专业群由各个相互关联的专业构成,其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性,他们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各专业之间有共同的通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本类似。专业群建设重在凸显集群、放大集群效益,发挥多个专业之间的互补、共享、协同性。构建专业链需要打破原有专业之间、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对专业群所涉及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设备、科研成果、就业信息等进行优化、整合,厘清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专业群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为此,专业链的构建,将进一步促进专业群内教师、教材、教法等资源实现共享和相互补充,特别是节省大量师资引进和培养成本,不断整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三)畅通课程链,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链的设立需要围绕特定主题、传授特定知识、培养学生特定能力,且由多门课程“串联”形成。这一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课程组合,展现出主线鲜明与序列化推进的特征,旨在解决专业群建设进程中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有序性的问题。课程链的核心在于依托特定专业(无论是专业群建设,还是专业建设)进行课程建设。为推动专业群建设,需发挥多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从单门课程建设转向多门课程联合培养,形成一条连贯且优质的“课程链”。这些课程之间存在各种关联,既包括基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显性关联,也涵盖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价值观念与能力培养的隐性关联。课程链应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学习规律,满足专业人才在更广泛知识领域内深入探索的需求。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逻辑框架,其中课程视为“点”,课程链作为联结各点的“线”,而整个课程体系则构成了支撑专业群的“面”。通过强化课程链的连贯性,构建出一个立体、高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而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实践活动拓展等。

(四)完善人才链,服务产业持续发展

人才链旨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链匹配产业链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两者的匹配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当前,高水平职业院校正探索通过专业群建设,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产业链、聚焦职业(岗位)群、打造核心专业,并基于“产业需求分析”和“人才培养设计”的内在逻辑,认识到“产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对接是其建设的必要前提。随着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服务产业链的关键变量,人才链影响着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产业链则反作用于人才链,引导人才链的形成与丰富。产业链为人才链的成长提供实践平台和广阔空间,推进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和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提升人才链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四链集成”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行动领域



(一)实施产业链“创新驱动”

1.绘制“产业—专业”布局对接表

高职院校需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全方位衔接。分析所在区域产业布局,根据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专业”布局对接表,为专业设置提供决策,助力职业院校精准把握专业发展脉络。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持续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确保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保持高度的同步性。围绕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及时更新专业对接产业发展谱系图,开设符合产业特点、布局广泛、岗位稳定、就业前景清晰的专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新增、更名、合并或撤销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2.提升“产业—专业”资源共享度

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专业集群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搭建产教融合供需信息共享平台,校企共同开展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的调研,编制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精准反映行业人才与技术供需态势。围绕“产业—专业”布局对接表,联合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跨区域产教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产教布局高度契合、服务精准、支撑有效的新型产教融合组织模式。寻求从“单一发动”到“协同行动”、从“信息分享”到“资源共享”的跨越,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更新,重塑教学生态、激发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益。整合政府政策、多层次投资、科研技术、市场营销等资源,以专创融合和成果转化为核心,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政策咨询、自主创新、技术转化、项目开发、成本优化等服务。

3.促进“产业—专业”协同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依托数字技术,以关键数据为要素,以价值释放为重点,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面对数字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对人才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加快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步伐。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淘汰冗余专业,培育适应数字经济需求的新兴专业。同时,深化产业与教育的协同研究与应用实践,针对供应链各环节特性,政行企校共同研究、试点高效协同模式,以产业链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领专业群数字化转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服务定位和领域,围绕产业高端领域和高端专业项目,提高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技术革新和管理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专业链“标准引领”

1.优化专业群建设培养方案

专业群建设培养方案应规范、稳定、前瞻、可行,能够及时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提炼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共性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做到理念与思路、目标与规格、过程与方式的有机协调和统一。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岗位群需求,设计“高层方向+中层模块+底层基础”的三段式培养模块,其中,高层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管理素养,中层模块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胜任力等,底层基础立足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此外,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及沿线产业发展,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服务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重点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注重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内子系统间的设计,设置涵盖职业岗位群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的“模块”课程,确保专业方向既体现专业群的共性要求,又彰显各专业的个性发展。

2.探索专业群建设区域标准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对接国际标准和前沿技术,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联合开展标准研究、专业开发、师生交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组建由区域行业企业代表、专业群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研讨专业群建设区域标准,通过标准化教学,实现标准化人才教育资源的融合,建立起有效的专业链,并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推动标准化产业发展。了解产业链对职业标准、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明晰各层级职业标准间的衔接关系,面向行业企业对专业群建设的需求,推动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区域标准的对接;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资源集聚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统筹编制专业群实践技能标准,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引导实训基地建设方向,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领域标准化的实习实训

3.健全专业群建设保障机制

创新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专业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一群一策精准培育,做到有专项规划、工作专班、建设基金、专业智库、产业图谱、专属政策包;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群发展挂钩,健全就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按专业群开展招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专业群内确定所学专业,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跨专业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实施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匹配的弹性学分制,探索开展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构建专业群评价机制,围绕“聚焦质量、项目管理”,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动态诊改、及时反馈的机制,发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完善专业群治理体系,施行专业群“大部制”运行机制,强化核心专业“群主”的协调、引导、统筹作用,推进互动、互补、协同的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集约配置,调动校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群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推进课程链“资源集聚”

1.聚焦课程链教师赋能

围绕专业群内系列课程形成的课程链,以“有效课堂”认证为主线,以职场实境为对照,引导教师对接产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实现教学设计与岗位能力需求的有效衔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实践流程的有效转化。借助职场实境模拟与过程监控技术,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与技能训练的模拟仿真,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向纵深发展。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专业链内外企业高管、技能大师、技术工匠等,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引导团队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建等工作。落实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熟悉相关岗位职责、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等,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与技能规范,从而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水平。构建由校企互动的专业群平台、统一规范的各专业平台、系统配套的课程链平台组成的专业群资源体系,加强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运用能力。

2.聚焦课程链教材升级

课程链的构建,旨在明晰专业核心课程对岗位的功能,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和高效管理,为教材建设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也为课程链教材升级、打造学习新形态、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态,确保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形成协同;深入推进专业群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以课程链为统领,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课堂革命为主线,支持产业前沿、具备深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共同开发国家规划教材、优质教材以及创新教材形态;教材编写标准与教学评价标准跟随新技术发展步伐,适应新兴业态的应用场景需求,精准对接新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标准与职业数字化素养要求;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技能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从课程思政出发,深入挖掘并将中国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改革创新精神融入各专业教材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时代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聚焦课程链教法创新

聚焦教法“软实力资源”,建立教师教学平台共享、教学方法互通的“教研共同体”。以教师的“教”来引导和激活学生多样化的“学”,指导学生建立课程项目、开展课程研究;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课程链数字化改造,探索建立包括教学应用管理平台、教学资源云平台,打造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的“智慧教室”及智慧学习环境;打造教学相长的新生态,摒弃知识靠传授、不注重情境创设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从“知识传输”转变为“技能生成”。坚持教法与学法共用,打造教学相长的“新课堂”;汇聚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产教融合、开放共享、资源集聚,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步更新。

(四)开启人才链“智改数转”

1.调研“智改数转”人才需求

“智改数转”即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升级。人才链建设需要遵循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推进人才链“智改数转”行动;需要主动深入区域、行业、产业前沿,开展调研活动,编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统计、监测和分析人才需求情况。与“产业—专业”布局对接表中的企业深度合作,系统学习企业产品工艺、先进生产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等,准确掌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现状和智能人才需求特点。打造智能化人才培养“数据仓库”,建立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结合调研数据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智改数转”。

2.营造“智改数转”良好环境

凝聚行业、企业资源,精确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发现产业“智改数转”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现代化技术融入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为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夯实“智改数转”基础,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为人才培育营造良好的数字化环境。通过参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定符合本校“智改数转”需求的实施策略,分析研判区域内重点产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培养标准。通过“智改数转”,激活校企合作动力、缩短校企合作距离、丰富校企合作内容,从而有效拓宽产学研合作育人途径。在此过程中,鼓励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教师数字化思维、整合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场景的能力。

3.打造“智改数转”创新团队

打造“智改数转”创新团队,需要优化人才流动机制,通过严谨的校内外人才选拔流程,组建“智改数转”创新团队,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增强团队成员运用数字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智改数转”目标,打造“业内领先、区域一流”样板专业群,打破专业限制,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面向,培养高水平数智化专业群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强化团队对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智改数转”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实现跨学科知识结构重组、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健全团队考核评价机制与成果应用体系,保障创新团队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教育与职业》

全国合作联系

广东(刘老师)

18028685791

广西(黎老师)

13631429405

陕西(巩老师)

15129237277

山西(姜老师)

15340850565

湖南(翁老师)

18028688087

重庆(张老师)

15683938090

河南(温老师)

13303813522

东北(宋老师)

13924140502

华北(宋老师)

13924140502

渠道(胡老师)

18028685610

其它(胡老师)

18028685610



产品介绍

大数据

 AIGC 

谱系图

职教资讯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数据条例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专家智库

总部|广州

服务热线|+86-020-85572998

分公司、办事处:北京、山西、陕西、广西、重庆、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海南、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