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高效可靠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灾种、全天候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并积极加强监测预警、巡查排险。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多地高速公路、桥梁受损,进一步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迫在眉睫。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
韧性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所包含的经济、社会等核心领域安全,每一项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系统,离不开具有韧性的交通基础设施。
吉林除雪保畅。宋锡娜 图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迫切需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交通系统韧性是20个评价指标之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急需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
坚持底线思维方法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实践。坚持底线思维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重大原则。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是坚持底线思维这一方法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实践。遭受灾害侵扰时,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能实现结构损而不坏、功能弱而不失、网络松而不断,保持其基本的功能性和联通性,确保经济社会运转不受大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去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频发,叠加春运期间交通运输网络的超大流量,交通基础设施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造成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事故接连发生。2023年12月14日,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至生命科学园站上行区间,两辆列车发生追尾事故。调查报告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受降雪影响,列车制动距离延长,与前方区间临时停车的列车发生追尾。
今年入汛以来,极端降雨天气接连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侵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营压力加大。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公路茶阳路段发生坍塌,造成48人死亡、30人受伤。7月19日晚,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境内突发暴雨山洪,导致丹宁高速公路水阳段山阳方向K46+200处严坪村二号桥局部垮塌,造成25辆车坠河、38人死亡、24人失联。
总体来看,我国各类极端灾害风险增大、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侵扰。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还不高,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建设与防灾抗灾减灾需求、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交通强国建设目标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体量庞大,全覆盖难度高,跨区域协调难,管理难度大。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复杂且庞大,覆盖范围广。在面临灾害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协调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应急响应,并确保整个交通系统的恢复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环境、技术要求和维护周期各不相同,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基础依然薄弱。我国公路、铁路、大型桥梁隧道、城市地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老龄化”日益凸显,维修投入较高、工作量大,实现长期安全服役面临严峻挑战。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在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但随着时间推移,老旧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面临巨大压力。
三是极端天气频发且不确定性强,气象灾害风险加剧。近年来,我国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交通基础设施造成破坏性侵扰。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暴雨、干旱、台风等,对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先进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充分。目前,先进监测预警技术在部分地区和重要交通节点得到了应用,但在农村、偏远地区及次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应用仍然不充分、覆盖不全面。尽管多部门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够完善。此外,监测预警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对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反应不够及时,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待提高。
五是缺乏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管理机制和技术标准。我国虽已建立了一定的应急管理机制,但在多部门、多地区协调应对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跨区域调度和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同时,相关技术标准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关于韧性技术学术界仍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相对成熟的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技术标准尚未形成。此外,尽管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但一些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面临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先进的困境,这些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较低,难以应对复杂的灾害险情。
四方面着手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韧性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笔者建议,重点围绕增强管理、网络、工程和使用者韧性四个方面,协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管理韧性。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韧性相关战略规划体系,推动韧性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组织韧性,推动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指挥协调机制常态化,强化部门协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管理体系。二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研究制定应对极端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预案的定期评估、应急演练和动态更新机制,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构建内外联动的应急救援协同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区域和部门间应急救援合作。三是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优化应急物资布局,形成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推动建立应急物资统一管理和调度平台,不断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送能力。四是建立安全韧性评价体系。从区域交通网络、关键通道、重要基础设施等维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多层级的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细化规划、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的安全韧性指标。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韧性。一是提升网络安全冗余度。加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优化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重点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抵御风险能力的冗余度。二是增强网络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建立交通运输网络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体系,加强网络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状况监测,实现安全状态监测与风险感知研判、早期预警、高效应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强规划设计阶段的韧性评估。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分布、安全投入保障等因素,强化源头安全风险管控,在空间布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风险,将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和必要的冗余性要求融入到设计各个环节,突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设计。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韧性。一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切实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管理,完善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性和耐久性,推动安全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建设、运营。二是加强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严格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对事故隐患进行清单化、闭环化管理。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承载体普查,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三是加强灾后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大力推动研究适应复杂条件的交通基础设施快速修复方法、材料、装置装备和工艺,研发灾毁情况下的应急抢通装备,探索标准化、装配化构件的快速替换技术。四是提升科技强韧能力。加大科技创新与研发推广力度,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理论研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感知装备、减灾装备、救援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日益完善的温岭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郭野萍 供图
增强交通基础设施使用者韧性。一是培育安全韧性文化。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利用专项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交通安全韧性主题宣传,营造良好安全韧性文化氛围。探索开展安全韧性文化示范创建工作,引领行业积极打造安全韧性宣教、科普基地,使安全韧性理念在行业深入人心。二是强化交通人员状态监测。实施驾驶员安全建设工程,构建涵盖“两客一危”、城市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和客渡游船等重点领域事故案例库,开展驾驶员适岗状态评价。三是提升交通人员安全韧性素养。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方安全韧性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相关人员灾害情景体验相关措施,增强避险逃生与应急救护技能,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韧性素养。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