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以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新技术赋能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创新,让居民切实感受到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带来的便利与温度。
这两年,上海坚持从群众百姓视角,不断寻求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的切入口、突破口,推出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不少街道都有相当成功的实践样本,让数字技术贴近居民需求,用科技助力解决民生难题,在营造智慧社区氛围的同时,也增强了基层智慧治理能力。
普陀区的曹杨新村,是一个有 70 多年历史的老社区。作为这个老工人新村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密码。曹杨新村街道建立了 13 个综合市民服务中心,不管居民住在哪里,步行 15 分钟内就可以找到一个。通过智慧食堂、智慧出行、智慧伴护、智慧医疗、智慧康养运动等多样的智慧化应用场景,让街道的居民,尤其是占比很大的老年人,充分感受到了数字生活带来的公共服务便利与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曹杨新村街道武宁片区社区的智慧食堂,宽敞的用餐区,摆放着数十张木质餐桌,柔和的吊灯配合着蓝绿色的背景墙,让整个空间看上去更像是一间精致的咖啡馆。社区居民如果不在家自己做饭,完全可以在这里解决一日三餐,还能在亲子乐园享受老少同乐的乐趣,找到家的幸福味道。记者看到,智慧食堂的饭菜品种丰富、价格亲民,这里引进的「智能餐盘」设备,实现了「数字助餐」。居民只要把选好的餐盘放在结算台上,就能自动识别显示菜品总价。如果居民预先录入人脸信息,更可以使用便捷的刷脸支付,「一刷即可」,大大加快了每天用餐结算的效率,缓解了用餐高峰时间排队的状况。
智慧食堂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定制开发的「曹食惠」送餐管理云支付平台,不仅方便订餐老年人付款,还可以通过人员信息导入、商品价格配置、订餐单记录下载、派餐单分日导出等功能,实现订餐信息收集、送餐流程监管、订餐情况跟踪等系列智能化管理。
打车难,是不会用打车软件的社区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遇到的共同难题。曹杨街道在全市街道中首先落地了「一键叫车」智慧屏,目前已经布点了 13 处。这一「叫车神器」安装在居民小区门口、人流量较高的区域服务窗口等场所,实现线上线下叫车联动,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了信息化出行服务,也让出租车驾驶员的接单过程更顺畅。
记者看到,在梅岭园小区门口的墙上挂了一个宽约 40 厘米、高约 50 厘米的「智慧屏」,犹如一个巨大的触摸手机屏,可以通过输入手机号叫车,在支付软件保存有人脸信息的居民也可以「刷脸叫车」。正准备出门打车的胡阿姨是「智慧屏」的忠实用户,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叫车的高峰时段,只要几分钟,就有出租车司机联系了,通过「一键叫车」智慧屏实现了「打车」自由。
叶阿姨的家里有一个社区赠送的声控驱动的智能音箱「曹杨精灵」,集紧急唿叫功能、实时通话功能、语音播报功能、数据收集功能于一体,通过语音就能轻松操控,遇到生病、摔倒等紧急情况,可以一键唿叫社区工作人员。
另据了解,曹杨新村街道辖区内的两家医疗服务机构——普陀区中心医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具备了互联网诊疗资质,街道还落地了「医加医健康机器人」进社区项目,实现即时健康检测、24 小时在线诊疗、互联网配药功能。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健康小屋,建立了医养结合健康家园,为居民们提供集健康自检、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指导与针对性干预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街道还在全区率先打造了数字「百姓健身房」,可以智能记录全运动轨迹数据,跟踪全程心率数据,帮助社区居民更加健康地运动。
前不久,曹杨新村街道的「一键通」为老服务项目正式上线,通过定制遥控器一键切换、语音留言等方式,直接链接六大服务模块,让老百姓能够在「便捷」操作中,「智」享靠谱服务,如预约挂号、叫车出行、政策查询、助餐等多个数字场景。
如今,像曹杨新村街道这样的数字科技赋能的社区服务已经在上海的多个街道遍地开花。
大数据平台营造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能够及时做到发现、处置各种安全隐患,对于不断解决新形势下社区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 刘朝晖